新一轮高中三年级复习已经拉开帷幕,如何进行复习,怎么样给高中三年级地理复习进行定位,是摆在所有高中三年级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,我的怎么看是依据课标,狠抓基础。
新高考考试的命题依据将不再是现有些教程,是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,因此在复习中应第一抓住课标,看课程标准是怎么样需要的,有什么入门知识需要、基本能力需要等等,需要将课标的需要耳熟能详并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和常识。
狠抓基础。所谓基础,指的是入门知识、基本能力、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(正确的资源观、环境观、宇宙观、人口观等),这类基础的复习需要以教程为载体,以现有些教程并结合其他各种版本的教程为抓手,将课标的需要通过教程体现出来,把课标需要的各种常识、能力,通过强化教程的复习,使学生真的转变为我们的东西,比如:通过对教程中的图表设置问题,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;通过对教程的文字材料设置问题,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;在复习入门知识的时候,联系各种社会和自然热门设置情景,培养学生运用常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等,在巩固常识的同时,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,但都需要是教程和课标的基本需要。
以前我就说过,自从恢复地理高考考试以来,没哪一道高考考试题目是脱离开教程的,可以说常识在教程里,能力在教程里,所有些高考考试题目都在教程里,那样目前我要说,未来的高考考试常识在课标的需要下,能力也在课标的需要下,高考考试题肯定也脱不能离开课标的需要。只有依据课标,狠抓教程基础,才能立于高考考试的不败之地。
大家都了解,在一轮复习中地理基础非常重要,主如果抓基础,但怎么样抓基础,有不少老师的做法就是讲基础,基础要紧,就讲一边,基础非常重要,就再讲一边,一直觉得讲的遍数越多,基础抓的就越结实,其实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,却不知,能力绝对不是讲出来的,常识也绝对不是教师讲会的,你讲的遍数多也只不过说明老师学会的好,也没转变为学生的东西,学生在运用这类常识做题时仍然不会。
我去过潍坊的昌乐二中,一位老师的做法对我启发非常大,他说常识是学生掌握的,能力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悟出来的。因此在高中三年级地理一轮复习中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少讲,少讲并非不讲,而是要讲学生的疑惑点、讲教程中的难题、讲高考考试中的重点,而这类只有让学生看了、考虑了、做了、说了,教师才能了解到底哪儿是学生的难题、哪儿是学生的疑惑点、哪儿确实是学生需要老师讲的。
因此,在一轮复习中需要要坚持学案教学,这是不少地方成功的做法,毋庸置疑。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你想讲的,别先讲,先把这类内容设计成问题或题目让学生做一做;你想说的,先不要说,先把你想说的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说一说,看一看学生到底存在什么常识上的纰漏,什么思维上的障碍,什么做题的误区,什么语言不规范,然后再针对性的去精讲、少讲。真的做到讲高考考试中的重点、讲学生的疑惑点、讲复习中的难题。
记得有一位著名的教师写了一本书叫《让99%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》,说的是一位老师带了一个班,好象有30人左右,从初中一年级一直带到高中三年级,结果几乎所有些学生都考上了清华、北大,当其他人问到他成功的诀窍时,他说:我成功的诀窍就是,我上课时一直在台下,而学生一直在台上,就是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,展示学生的常识,展示学生的能力,依据学生思维的障碍,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,从而使学生不断提升,最后有99%的学生考上清华、北大。
还有一个老师,听说好象是全国著名中学的一位外语老师,这位老师好象只不过中师毕业,按水平在该中学里面应该是最低的,但就是如此一位老师却年年带高中三年级毕业班,并且成绩一直是全校最好,大家了解,对于景山中学来讲,分配到那里任教的毕业生都是全国著名的师范类大学的,譬如北师大、首都师大等外语系的,但这类老师成绩一直都考不过这位中师毕业的老师,结果一些老师又被重新调配到距离北京比较远的偏远学校,而这位老师却一直担任高中三年级的外语带头人,真的是不可思议,当其他人问到她为何会有这样好的成绩时,她说到:就是由于我的水平低,才教出了水平高的学生,我的课堂是很民主的,学生常常在课堂上给我讲课,它们的思维常常启发我,我让它们成为课堂的主人,我是否会我所谓的,重点是要让学生会考虑、会学常识,这才是非常重要的。是啊!老师会不是最重要的,重点是要让学生会。
地理学科是一个理性思维能力需要比较高的学科,因此在复习中要练习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、思维速度和思维办法。要练习思维需要在课堂上要时时展示学生的思维,即让学生真的在课堂上成为思者、问者和论者。